大豆田排水良好、地势平整发病轻;合理密植、通风透光条件好的地块发病轻。地势低洼及排水不畅、施用氮肥过多、大豆生长茂密和通风不良,有利于大豆菌核病的发生。要求适宜的土壤持水量为27%至饱和水,过饱和不利于菌核萌发,却会加快菌核腐烂:大气相对湿度85%以上,低于这个湿度子囊盘干萎,不能弹射子囊孢子,本病发生流行的适温为15一30℃、相对湿度85%以上。当旬降雨量低40mm,相对湿度小于80%,病害流行明显减缓;旬降雨量低于20mm,相对湿度小于80%,子囊盘干萎,菌丝停止增殖,病斑干枯,流行终止。一般菌源数量大的连作地或栽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的地块发病重。真菌病害发生之后,除了坏死,腐烂和萎蔫这些症状之外,通常还出现其特定的病症,也即病原物在病部组织上的特殊表现。如黑色小颗粒、轮纹状霉层、絮状物等。如小麦黑穗病、玉米黑粉病都是在穗上出现粉粒,即病原菌的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