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条纹病毒病、黄花叶病毒病和矮化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毒源数量、介体蚜虫数量、花生品种和生育期有密切关系。花生种子带毒率高、田间毒源量大且距花生田近,发病就重。在存在毒源和感病品种的条件下,蚜虫发生早晚和数量是影响病毒病流行的主要因素。蚜虫传毒效率与蚜虫种类和病毒株系类型有关。不同花生品种对病毒病的抗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没有发现高抗和免疫品种。
病菌主要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并成为病害主要初侵染源,带菌的种仁、荚果及混有病残体的土杂肥也可成为病害的初侵染源。花生根腐病病菌主要以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在土壤、病残体和种子表面越冬,成为第2年初侵染源。条件适宜时,由植株根部伤口或表皮侵入。在田间,病菌主要靠风雨和农事操作传播蔓延,在病株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腐生性强,厚垣孢子能在土壤中残存很长时间。
花生轻斑驳病毒病由花生条纹病毒引起,感病植株首先在顶端嫩叶上出现褪绿斑,随后发展成浅绿与绿色相间的轻斑驳、斑驳,沿叶脉有断续绿色条纹以及橡树叶花叶等各种症状。早期感病植株稍矮化,后期矮化不明显。轻斑驳病在田间流行具有发病早,扩散快,形成高峰早,流行频率高的特点。
病毒在带毒花生种子内越冬,成为第二年病害主要初侵染源。春季,病害一般在花生出苗10天后开始发生,这时多为种传病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