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霜霉病病原特征是由菜叶边缘向内发展,初呈淡黄色水渍小点,后期变为黄竭色多角斑,遇潮湿时叶背有明显霉层。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7-28℃;最适发病环境为日平均温度14-20℃,相对湿度90%以上。菌丝体无色,无隔,在丝胞间生长,靠吸器伸入细胞内吸水分和营养,吸器为囊状、球状或分叉状。无性繁殖时,从菌丝上生出孢囊梗,由气孔伸出,无色,无隔,单生或2~4根束生,长260~300μm,主枝基部稍膨大,重复的两叉分枝,顶端2~5次分枝,主轴和分枝呈锐角,顶端的小梗尖锐,弯曲,每端长一个孢子囊。孢子囊无色,单胞,长圆形至卵圆形,24~27×15~20μm,萌发时多从侧面产生芽管,不形成游动孢子。卵孢子单胞,球形,黄褐色,直径30~40μm表面光滑,胞壁厚,表面皱缩或光滑,抗逆性强,条件适宜时可直接萌生芽管侵染寄主。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初为淡黄色或黄绿色病斑,扩大后呈黄褐色,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空气潮湿时,在叶背病部产生白色至灰白色霜状霉层。菌丝体发育最适温度为20-24℃,而孢子囊形成和萌发的最适温度为7-16℃,侵入适温16℃。在黑暗条件下产孢数量多且快,光照对孢子囊的萌发有促进作用。孢子囊和卵孢子的萌发均需高湿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