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感病品种面积大是条锈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但病害是否流行还取决于菌源和气象因素,特别是雨量和湿度。条锈病菌在温度14-15℃和有水滴或水膜的条件下侵染小麦。病菌在麦叶组织内生长,当有效积温达到150-160℃时,便会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在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的前提下,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成为流行的两大重要条件。早春低温持续时间较长且春雨充足时,发病严重,秋苗受害重。冬季温暖则越冬菌源量大,如果第二年春雨早且多,则有利于条锈病流行。当气温上升至5℃时,条锈病孢子开始产生,如遇春雨或结露,病害迅速扩展蔓延,极易引起春季流行。4-5月份雨水频繁且温度适宜时,条锈病发生与蔓延的条件更为有利。如果早春有雨而后期干旱,或早春干旱后期有雨,则条锈病发生较轻,或仅局部流行。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自小麦出苗至成熟期都可能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其次是叶鞘、茎秆,也可侵染穗部、颖壳和芒等组织。苗期受害时,叶片上产生鲜黄色斑点;成株期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形成大量鲜黄色的夏孢子堆,后期叶片表皮破裂,出现锈色粉状物,最终导致叶片干枯死亡。高温高湿是发病的主要诱因,特别是在高密度种植和通风条件差的情况下,病害更容易发生。小麦返青后,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复苏扩展,当旬均温上升至5℃时显症产孢,如遇春雨或结露,病害迅速蔓延,春季成为该病的主要危害时期。
病害发生的三个主要条件是:大量病原菌、适宜的气候条件以及大面积种植的感病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