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规律:块茎膨大期连续阴雨,土壤湿度大易引起发病。病菌在病薯和土壤中越冬,从薯块皮孔及伤口侵入,开始在薯块表面生褐色小斑点,以后扩大或合并成褐色病斑。病斑中央凹入,边缘凸起,表面显著粗糙,呈疮痂状。在中性或微碱性砂土中容易发病,高温干旱条件下发病较重。
土壤中水分过大极易引起部分细菌大量繁殖,低洼积水多时发病较严重。土壤温度为25-30℃时马铃薯疮痂病极易发生。若种植位置处于河滩旁或碱性沙壤土、在施肥阶段过多施用可增加土壤碱性的化肥等,都会为马铃薯疮痂病的发生提供有利条件。细菌适宜的生长环境为pH值6-7,这与马铃薯高产的土壤环境(pH值为5-7)重叠。因此在高温环境、通气较好、土壤碱性又极为干燥的情况下,发病通常会较为严重。此外,马铃薯疮痂病多发于马铃薯白色薄皮品种,而褐色厚皮的马铃薯品种抗病原菌侵袭度较强,但若对次品种改良极易被病原菌侵袭;若土壤中硼、钙肥等中微量元素缺乏极易导致马铃薯发育不良、抵抗病原菌能力下降,进而容易发生马铃薯疮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