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香菌核病是由核盘菌引起的、发生在茴香的病害。主要危害茎基部,也能为害茎和叶柄。茎染病,发病初始为褐色水渍状斑,后病斑绕茎变黄;叶柄染病,病部湿润状褐色,或表现为软腐。茴香菌核病在中国各地均有发生,是危害茴香的重要病害。该病严重时发病率可达30%以上,可明显影响茴香的产量和质量。茴香菌核病的防治方法有实行轮作,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洁田园。在中国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茴香菌核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2-6月、10-12月,常年一般春季发生比秋季重。年度间早春多雨,寒流侵袭作物受冻、天气忽冷忽热变换频繁、或梅雨期间多雨的年份发病重,晚秋温度偏高、多雨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排水不良地发病较早较重;栽培管理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氮肥施用过多、茎叶过嫩或受霜害、冻害和肥害的发病重;中管棚保护地及温室栽培关棚时间过长、通风换气少、大水大肥浇灌的发病重。引起幼苗萎蔫死亡,根及根茎部变褐色坏死腐烂。成株期发病,先是外部叶片萎蔫,以后全株萎蔫死亡;根茎部和根变色,发病初期多为红褐至黄褐色坏死,以后发展成褐色至黑褐色腐烂,容易拔起。空气潮湿时发病部位产生少量粉红色的霉状物。发生规律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在土壤中越冬,从根部伤口侵入,借浇水或管理传播蔓延。高温高湿容易发病,连作、整地不平、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或病虫等造成的根伤多,病害发生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