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关键是抓好抽穗杨花期的喷药预防。防治时期应掌握在10%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第一次喷药,间隔5—7天进行第二次用药。若抽穗期遇到连阴雨,有流行可能时,喷药时间宁早勿晚。选用优质防治药剂,每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75克加水50千克或稀唑醇(禾果利)50克加水30千克喷雾。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如遇喷药后下雨,则需雨后补喷。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暴发性、流行性、气候型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扬花灌浆期。小麦在扬花期受到病菌侵染,病害在小麦灌浆期显现症状,表现为半截麦穗或全穗枯死,造成小麦千粒重下降、减产。因染病籽粒含有毒素,致使小麦品质降低,病粒率超过4%即不能食用,严重影响小麦的安全生产。喷药防治窗口期短,只能预防不可控治,一旦侵入麦穗发病,危害损失不可避免。一定要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见花打药,防病保产”的措施不动摇,实行科学防控。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可防、可控、不可治的病害,因此一定要及早预防,等出现白穗时再打药就晚了。及早预防,并不是打药越早越好,要记住“见花打药”这4个字。要抓住时机,小麦抽穗扬花时就打药。如遇连阴雨、长时间结露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需进行第二次防治的,应在第一次用药后5-7天再次打药。防治小麦赤霉病贵在迅速,要在统防,成在精准,全省上下要迅速行动起来,坚决打好小麦赤霉病防治歼灭战,全力夺取夏粮丰产丰收。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寄住病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夏、越冬,也可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而越冬。春天,在病残体上形成子囊壳,条件适宜时子囊壳释放子囊孢子,借气流、风雨传播,溅落在花器凋萎的花药上萌发,先营腐生生活,然后侵染小穗,几天后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经风雨传播引起再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