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褐斑病是一种高等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苹果盘二孢,属半知菌亚门,有性世代为苹果双壳,属子囊菌亚门。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落叶中越冬,第2年产生大量病菌孢子,通过风雨传播,直接侵染叶片为害。树冠下部和内膛叶片最先发病,逐渐向上及外围蔓延。该病潜育期一般为6~12天,随气温升高潜育期缩短,在果园内可多次再侵染。
褐斑病的发生轻重主要取决于降雨,尤其是5—6月的降雨情况。降雨多、降雨早发病重,干旱年份发病轻。弱树、弱枝发病重,壮树发病轻;树冠郁闭发病重,通风透光发病轻;管理粗放果园病害发生早而重。南方潮湿苹果产区6月上中旬开始发病,7—9月为发病盛期。北方近年春季干旱少雨,一般要到降雨期来临才进入发病盛期。降雨多且防治不及时,7月中下旬即开始落叶,8月中旬落去大半,8月下旬至9月初叶片落光,导致树体二次发芽。病菌从侵入到引起落叶约13~35天,田间5~6月始发,7—8月进入盛期,10月停止扩展。春雨多、雨季早且阴雨连绵是诱致发病和流行的主要因素。
病菌发育适温20~25℃,分生孢子发芽适温20~25℃,传播和侵入需有水。冬季温暖潮湿是病叶与落叶上子囊盘形成的必要条件,冬季不干、春雨早且多的年份有利病害发生流行,特别是春秋雨季提前且降雨量大的年份病害大流行。从树势、树龄来看,同一品种的幼树较老树抗病;同一株树的当年结果枝发病率较歇果枝高,树冠内膛下部比外部、上部发病早且多,可能与树冠内部、下部荫蔽、通风透光差、湿度大有关。
寄主品种抗性方面,红玉、富士、金帅、倭锦、香蕉、元帅、红星、国光易感病;鸡冠、祝光、大珊瑚、翠玉较抗病;小国光抗病。褐斑病发生早晚和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当年雨水来得早晚、降雨次数多少和降雨量大小,降雨早、次数多、雨量大则发病早且严重,降雨次数少且雨量小则发病晚且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