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卵孢子及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风雨或水流传播,萌发后以芽管的方式直接侵入寄主表皮。发病后湿度大时,又在病部产生孢子囊,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重复侵染。病菌喜高温、高湿环境,发病最适气候条件为温度25~32℃,相对湿度90%以上。潮湿条件下,病部又产生跑子囊和游动孢子,借风雨、灌溉传播,进行再侵染。病原菌在受感染的韭菜组织上产生大量的孢子和分生孢子,这些孢子可以随风和水珠的带动飘散,从而实现传播。一些食叶昆虫,如蚜虫、跳蚤、螨虫等,可能会从一株植物传播到另一株植物,或者在韭菜上叮咬造成伤害,从而使病原菌进入植物体内。病原菌能够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并在不同土地间传播。如果在一块土地上种植受感染的韭菜,可能导致病害在该土地上持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