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褐腐病的传播途径?

2025-06-15 21:49

叶表初生针头大小带紫色的斑点,后扩大为圆形褐色斑,直径1-5mm,后病部干燥收缩,周缘产生离层,常由此脱落成褐色穿孔,边缘不明显,斑上具黑色小粒点。樱桃褐腐病传播途径。病菌以落地病果菌核及树上僵果越冬。翌年春季,从菌核生出长约10厘米的碗形子囊盘,盘中产生大量的子囊孢子,随风雨、水滴、昆虫或作业等途径传播。樱桃褐腐病也被称为灰腐病,是一种“著名的”世界性病害,病菌主要在果实上越冬,地面上的病果,以及树上悬挂的僵果上都是越冬场所,也就是说,彻底清洁好病僵果,就可以大大降低越冬数量。等到第二年樱桃开花时,病菌便会产生大量孢子,这些孢子借助多种渠道进行传播扩散,如风雨,气流,昆虫,甚至田间农事活动,一旦发生就可以大面积为害果园。然后通过花的组织侵染花器,还可以通过幼叶组织侵染幼叶,引起初次侵染,条件适宜时,染病的花和叶上产生大量新的分生孢子,在田间进行多次再侵染,并逐渐侵入果实为害。病菌主要以菌核在病果中越冬,翌年4月,从菌核上生出子囊盘,形成子囊孢子,进行广泛传播。落花后遇雨或湿度大易发病。病菌主要以菌丝在僵果及枝梢溃疡斑中越冬,来年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由分生孢子侵染花、果、叶,再蔓延到枝上。花期低温多雨潮湿,易引起花腐,后期温暖多雨多雾易引起果腐。主要为害叶、果。叶片染病,多发生在展叶期的叶片上,初在病部表面现不明显褐斑,后扩及全叶,上生灰白色粉状物。嫩果染病,表面初现褐色病斑,后扩及全果,致果实收缩,成为灰白色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病果多悬挂在树梢上,成为僵果。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