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胫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主要通过种薯带菌传播,土壤一般不带菌。带菌种薯和田间未完全腐烂的病薯是病害的初侵染源,用刀切种薯是病害扩大传播的主要途径。病菌通过切薯传给种薯,造成母薯腐烂,并从母薯进入植株地上茎。田间病菌还可通过灌溉水、雨水或昆虫传播,从伤口再侵染健株。病原菌在土内病残体中可以存活,在低温多湿条件下存活时间稍长,如2时存活80-110天。在许多地区,土壤中病原菌作为越冬初侵染菌源的作用不大。黑胫病流行的年际差异较大。在一季作栽培区,春季低温多雨的年份发病重,春季干旱则发病轻。低洼积水、土壤粘重的地块发病重。在西北黄土高原病区,阴湿山区、二阴山区病重,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病轻;山原区病轻,川区病重。贮藏期间温度高、湿度大、通风不良时,块茎发病重。病害发生程度与温湿度有密切关系。气温较高时发病重,高温高湿,有利于细菌繁殖和危害。土壤黏重而排水不良的土壤对发病有利,黏重土壤往往土温低,植株生长缓慢,不利于寄主组织木栓化的形成,降低了抗侵入的能力;黏重土壤含水量大,有利于细菌繁殖、传播和侵入,因此黏重土壤、低洼地块发病严重。播种前,种薯切块堆放在一起,不利于切面伤口迅速形成木栓层,也会使发病率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