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的发病规律是怎样的

2025-06-14 08:39

小麦赤霉病病菌以菌丝体或子囊壳在麦茬、麦杆、玉米穗、甘薯等作物残体上越夏、越冬,春季气温适宜时产生子囊壳,子囊壳成熟后,不断向空中释放子囊孢子,随风雨传播到扬花的麦穗上引起发病。小麦赤霉病开始在个别的小穗上发病,然后沿着主穗轴上下扩展,一直到邻近的小穗。病部褐色或者枯黄色,潮湿时可产生粉红色的霉层,空气干燥时病部和病部以上枯死,形成白穗。小麦赤霉病的主要危害是形成枯白穗,严重时损失可达30%~50%,并影响小麦品质。春季气温7℃以上,土壤含水量大于50%形成子囊壳,气温高于12℃形成子囊孢子。在降雨或空气潮湿的情况下,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发病。迟熟、颖壳较厚、不耐肥品种发病较重;田间病残体菌量大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粘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郁闭发病重。病菌除在病残体上越夏外,还在水稻、玉米、棉花等多种作物病残体中营腐生生活越冬。翌年在这些病残体上形成的子囊壳是主要侵染源。子囊孢子成熟正值小麦扬花期。借气流、风雨传播,溅落在花器凋萎的花药上萌发,先营腐生生活,然后侵染小穗,几天后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在开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穗腐形成的分生孢子对本田再侵染作用不大,但对邻近晚麦侵染作用较大。该菌还能以菌丝体在病种子内越夏越冬。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