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三化螟成虫前翅呈三角形。雌蛾前翅淡黄色,中央有一个黑点,腹部末端有一束黄褐色绒毛,产卵后脱落。雄虫前翅灰黄色,翅顶角有1列黑点组成的斜纹,外缘有7~9个小黑点。幼虫头褐色,胸腹部黄绿色,背中线暗绿色,腹足不发达。蛹初为黄白色,后变黄绿色,雄蛹触角长达翅长的7/8,后足伸长达第七或第八腹节。
以老熟幼虫在稻茬内越冬。翌春气温高于16℃,越冬幼虫陆续化蛹、羽化。成虫白天潜伏在稻株下部,黄昏后飞出活动,有趋光性。羽化后1—2天即交尾,把卵产在生长旺盛的距叶尖6-10cm的稻叶叶面或叶背,分蘖盛期和孕穗末期产卵较多,拔节期、齐穗期、灌浆期较少。每雌产2—3个卵块。
初孵幼虫称作“蚁螟”,蚁螟在分蘖期爬至叶尖后吐丝下垂,随风飘荡到邻近的稻株上,在距水面2cm左右的稻茎下部咬孔钻入叶鞘,从孵化到钻入历时30一50分钟,后蛀食稻茎形成枯心苗。在孕穗期或即将抽穗的稻田,蚁螟在包裹稻穗的叶鞘上咬孔或从叶鞘破口处侵入蛀害稻花,经4—5天,幼虫达到2龄,稻穗已抽出,开始转移到穗颈处咬孔向下蛀入,再经3—5天把茎节蛀穿或把稻穗咬断,形成白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