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早疫病的病原特征?

2025-06-13 08:32

菌丝暗褐色,在寄主的细胞间和细胞内生长。分生孢子梗单生或束生,淡褐色,顶端色淡,有0~4个膝状部,1~7个隔膜,大小为30~3微米×6~8微米。分生孢子倒棍棒形,淡褐色,单生,偶有二个串生,有4~9个横隔膜,0~4个纵隔膜,隔膜处有缢缩。孢身大小为46~96微米×12~16微米。嘴孢很长,淡色,大小为33~165微米×2~8微米。分生孢子形成温度15~33℃,最适为19~23℃。27℃以上分生孢子形成就停止。分生孢子发芽最低为1~2℃,最高37~45℃,最适为26~28℃。至55℃5~10分钟分生孢子死亡。叶片上的症状最明显,叶柄、茎、块茎、果实等部位也都可发病。叶片上初生黑褐色、形状不规则的小病斑,直径1~2毫米,以后发展成为暗褐色至黑色,直径3~12毫米,有明显的同心轮纹的近圆形病斑,有时病斑周围褪绿。潮湿时,病斑上生出黑色霉层。通常植株下部较老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严重发生时大量叶片枯死,全株变褐死亡。发病块茎上产生黑褐色的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大小不一,大的直径可达2厘米。病斑略微下陷,边缘略突起,有的老病斑表面出现裂缝。病斑下面的薯肉变紫褐色,木栓化干腐,深度可达5毫米。马铃薯早疫病俗称夏疫病、轮纹病或干斑病,是由茄链格孢引起、发生于马铃薯的一种病害。此病主要危害马铃薯叶片,也可侵染块茎。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