芹菜斑枯病主要危害叶片,也能危害叶柄和茎。一般老叶先发病,后向新叶发展。初发病时,叶片产生淡褐色油渍状小斑点,逐渐扩散,中央坏死,后期可扩展到3~10MM,多散生,边缘明显,外缘深褐色,中央褐色。病斑外缘黄褐色,中间黄白色至灰白色,上有许多黑色小粒点(分生孢子器),外常有一圈黄色晕环。
芹菜斑枯病为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或病残体上越冬。遇适宜温、湿度条件,产生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借风或雨水飞溅传播。孢子萌发产生芽管,经气孔或穿透表皮侵入,潜育期约8天,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灌水较多,通风排湿不及时可导致病害迅速蔓延。病菌在冷凉天气下发育迅速,高湿条件下易发生,适宜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为85%以上。
芹菜最适感病生育期在成株期至采收期,发病潜伏期5~10天。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病盛期在春季3~5月和秋冬季10~12月。年度间早春多雨、日夜温差大,秋季多雨、多雾,高温干旱而夜间结露多、时间长,田间管理粗放,缺肥、缺水和植株生长不良等情况下发病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