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叶枯病的发病规律是什么?

2025-06-09 06:39

蓝莓叶斑病主要由蜜蜂和大黄蜂的授粉活动传播,传播范围可达1平方千米以上。防治此病的最佳方式是清除病株。蓝莓叶斑病的潜伏期为4年,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利用ELISA酶联免疫技术可较易进行早期诊断。生产中控制放蜂也可有效控制此病的传播,新建果园应离开感病果园至少2平方千米以上。冬春交界期间嫩枝冻伤、腋芽以及修剪伤口是病原侵染的主要途径。病菌菌丝体在木质部维管束、筛管等传播,可系统侵染蓝莓植株,造成枝条失水干枯死亡。病害周年生长季节均可发生,有2次侵染高峰:冬春换季花芽萌动期间,夏季采后修剪期间。病原菌可以通过病株残体在棚内越冬,3—4月即可见显著症状。高温、多雨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蓝莓品种之间抗感存在较大差异,北高丛蓝丰、杜克等普通对病害敏感,南高以及部分兔眼品种表现一定的抗病性。叶枯病在病叶上越冬,翌年在温度适宜时,病菌的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寄生生物上发生侵染。该病在7-10月份均可发生。植株下部叶片发病重。高温多湿、通风不良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植株生长势弱的发病较严重。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