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果茎枯病由有性态的球腔菌属和无性态的茎点霉属寄生引起,主要危害火龙果肉质茎。病菌随病茎在地表越冬,翌年3月温度达到5℃时开始活动,15℃时散发孢子侵染火龙果肉质茎,发病适温为20-30℃。分生孢子器随雨水滴溅或空气传播进行再侵染。病害初期表现为乳白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不规则形病斑,无明显边缘,稍凹陷,边缘黄色,中央灰白色,上面附着黑色小粒点。
火龙果茎枯病一般在3月下旬开始发病,初期病株率低,病情发展缓慢。4月上旬后病害加重,5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发病盛期,此时正值火龙果开花期,气温升高加上雨季来临,为病害蔓延创造了有利条件。11月下旬以后进入越冬阶段。全年发病高峰时间为6月底至7月初,田间病株率达20%以上,严重影响火龙果生产。
茎枯病的流行与降雨、风向密切相关。雨水溅沾是初期侵染途径,空气传染是大面积发病的主要原因,田间蔓延方向和发病速度常受风向影响。地势低洼、土质粘重的地区发病情况高于地势高的砂质壤土地区,偏施氮肥也会加重病害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