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受染动物,猪丹毒杆菌都是首先侵入血流,随后依赖于一些尚未确定的因素,或发展成为一种急性败血症,或成为菌血症使细菌定位于一些器官或关节。若并发病毒性感染特别是猪瘟时,可以增加宿主对丹毒的感受性。慢性型猪丹毒,细菌很可能是在菌血症发作之后即常定位于皮肤、关节及心瓣膜上。圈舍肮脏潮湿、饲料湿喂尤其是使用奶类副产品、饮水系统遭病原污染、摄入粪便、猪只转移混群造成应激、温度突变、夏季高温、突然更换日粮、连续生产不空舍消毒、病毒感染尤其是繁殖呼吸综合症和流感,都会促进病原的繁殖。栖息区垫有稻草的猪舍更易发生,因为丹毒杆菌可在稻草中存活。猪丹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明显的形成长丝的倾向。本菌为平直或微弯纤细小杆菌,大小为0.2~0.4微米×0.8~2.5微米。在病料内的细菌,单在、成对或成丛排列,在白细胞内一般成丛存在,在陈旧的肉汤培养物内和慢性病猪的心内膜疣状物中,多呈长丝状,有时很细。本菌对盐腌、火熏、干燥、腐败和日光等自然环境的抵抗力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