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的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是什么?

2025-06-02 15:14

玉米大斑病是由大斑病凸脐蠕孢引起的、发生在玉米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鞘和苞叶,一般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能遍及全株,但也有从中上部叶片发病的情况。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组织内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也能带少量病菌。田间侵入玉米植株,经10-14天在病斑上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玉米大斑病又名玉米条斑病、玉米煤纹病、玉米斑病、玉米枯叶病。症状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下部叶片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病斑呈长梭型、中央淡褐色,外缘暗褐色,当田间湿润度大时,病斑表面产生灰黑色霉状物。严重时病斑融合,造成整个叶片枯死。玉米大斑病的流行除与玉米品种感病程度有关外,还与当时的环境条件关系密切。发病条件为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几天,病害的发展就受到抑制。在春玉米区,从拔节到出穗期间,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病害发展迅速,易大流行。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