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叶斑病以菌丝块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及种子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及雨水传播,从气孔侵入,经7-10天发病后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次年春天,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遇适宜条件分生孢子萌发,经气孔、从伤口侵入,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致病情扩展。该菌喜高温高湿条件,发病适温25-28℃,相对湿度高于85%的棚室易发病,尤其是生长后期发病重。
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不好,发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抗性降低,易发病。种子带菌、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机肥带菌、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残体的易发病。大棚栽培的,往往为了保温而不放风、排湿,引起湿度过大的易发病。多雨季节此病易发生和流行。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病斑褐色至灰褐色,圆形或椭圆形至不规则形,直径0.5~12毫米,病斑边缘明显或不大明显,湿度大时,病部表面生灰色霉层。病原为瓜类尾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在空气相对湿度高,发病最快,由于可经气孔传播,固水利于病原传播,排水不良或浇水过多的瓜地,易发生病害传染,发病重。老化秧苗,连作重茬地块,有机肥不腐熟,酸性土壤,有利于病害发生。土壤、肥粪、种子带菌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因病菌适应性较强,可越冬,往年病菌成主要传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