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特征特性、产量潜力、土壤肥力高低、插秧时间早晚、插秧方式(人工或机插)、生产者管理水平(包括管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等因素因环境条件差异很大。高密度栽培时可能不产生分蘖;如果密度较小,每株水稻有足够的空间,再有相应的水肥条件。根据当地生产生态条件、施肥水平、土壤状况、品种特性、机械化程度、劳力多少、栽培水平、水源条件及秧苗素质、移栽时间和历年病虫害发生为害程度、参考产量指标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中选出适应不同地区、地段和田块的最佳插秧形式,再根据插秧形式确定合理密度。这是水稻获高产的中心环节,生产上要求水稻个体与群体都要发挥良好,这样能充分利用空间、光能、养分、二氧化碳等条件,发挥增产潜力,达到稳产高产的目标。
气候条件、水稻品种特性、土地条件、水稻类型和土壤肥力等因素都会影响适宜的插秧密度。例如,在南方潮湿气候下,水稻生长较快,适宜密度较高;而在北方干燥气候下,生长较慢,适宜密度较低。不同品种的水稻其生长速度和习性不同,这会影响适宜的插秧密度。例如,生长快的品种适宜较低密度,而生长慢的品种适宜较高密度。在病害多发地区,增加密度可以提高单株产量,同时采取措施预防病害。早稻、中稻和晚稻的插秧密度不同。早稻分蘖能力较弱,适宜较密的插秧;中稻分蘖能力强,适宜中等密度;晚稻因分蘖期处于高温期,适宜较稀的插秧密度。在肥沃的高产田,早稻可以按5×7寸规格插秧,中等肥力的田地可以按4×6寸规格,贫瘠的低产田可以按3×5寸规格。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可以根据具体条件调整插秧密度,以优化水稻产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