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子霜霉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2025-05-31 08:30

病菌以菌丝体在种子内或秋播越冬菊科蔬菜及菊科杂草上潜伏越冬,或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里越冬。孢子囊多间接萌发,释放出游动孢子,待形成休止孢子后,产生芽管,以气孔侵入为主。以孢子囊借风、雨、昆虫等传到叶片上。茼蒿发病后,病部产生大量孢子囊进行重复侵染。初侵染的病原菌多来自携菌种子、土壤、病残体,病原菌可直接或通过茼蒿植株的机械伤口侵入细胞内部,当植株叶片表面有水时侵入速度更快。病原菌侵入后开始生长繁育,存在10天左右的潜病期。随后病原菌开始破坏茼蒿细胞结构并向外萌生菌丝产生新的孢子。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菌丝体产生的孢子囊,通过气流和雨水反溅传播至茼蒿叶片上,在寄主叶片上产生游动孢子或芽管,从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并在受害部位产生新生代孢子囊,随风雨传播,引起多次再侵染。南方主要在春、秋季露地种植零星发生,棚室以冬、春季发生较重。重发地块,发病迅速而严重。病害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尤其是温湿度。病菌不抗高温,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6~10℃,侵染适宜温度为15~17℃。病菌侵染需要85%以上的相对湿度,游动孢子萌发侵入需要叶面有水膜存在。多发生于春末或秋季,此时若遇昼夜温差大、结露时间长或雾多、阴雨等气候条件,则病害发生严重。多雨潮湿或有大雾发病重。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