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叶黑粉病传播途径主要有哪些?

2025-05-30 11:16

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残体或病草上越冬。翌年夏季萌发,产生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借风雨传播侵入叶片。土壤瘠薄的缺肥田,尤其是缺磷、缺钾田块发病重。田边、路旁或营养不良的植株基部叶片易发病,早熟品种较晚熟品种发病重,杂交稻进入分蘖盛期即开始发病,个别地块发生很重。带菌种子、带病稻草和残留田间的病株稻桩是主要初侵染源。李氏禾等田边杂草也能传病。细菌在种子内越冬,播后由叶片水孔、伤口侵入,形成中心病株,病株上分泌带菌的黄色小球,借风雨、露水、灌水、昆虫、人为等因素传播。病菌借灌溉水、风雨传播距离较远,低洼积水、雨涝以及灌漫灌可引起连片发病。晨露未干病田操作造成带菌扩散。高温高湿、多露、台风、暴雨是病害流行条件,稻区长期积水、氮肥过多、生长过旺、土壤酸性都有利于病害发生。一般中稻发病重晚稻,籼稻重于粳稻。矮秆阔叶品种重于高秆窄叶品种,不耐肥品种重于耐肥品种。水稻在幼穗分化期和孕期易感病。本病最适宜流行的温度为26~30℃,20℃以下或33℃以上病害停止发生发展。雨水多、湿度大,特别是台风暴雨造成稻叶大量伤口并给病菌扩散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秧苗淹水;本田深水灌溉,串灌、漫灌,施用过量氮肥等均有利发病;品种抗性有显著差异,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有利病害流行。病菌萌发温度范围为21~34℃,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该菌厚垣孢子抗逆力强,在自然条件下能存活1年,在贮存的种子上能存活3年,在55℃恒温水中浸10分钟仍能存活,通过家禽、畜等消化道病菌仍可萌发,该菌需经过5个月以上休眠,气温高于20℃,湿度大,通风透光,厚垣孢子即萌发,产生担孢子及次生小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抽穗扬花的稻穗大,侵入花器或幼嫩的种子,在谷粒内繁殖产生厚垣孢子。风,水,土,相互接触等传播途径。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