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菌主要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卵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在采种株或存贮窖甘蓝上越冬。翌年春天环境条件适宜时,卵孢子即可萌发芽管进行侵染,被侵染寄主发病后在病斑处产生大量孢子囊。孢子囊可随气流、雨水、灌溉水等传播蔓延,传播到新寄主上后从气孔或伤口等处侵入形成再侵染。病菌可在冬季温室中生长的甘蓝、油菜等病株活体上存活越冬,或在窖藏的十字花科蔬菜种株上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病菌在田间靠风雨传播,温度16℃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适于发病。
结球甘蓝霜霉病多发生于莲座期和包心期。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组织中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在田间病株上越冬。在适宜的温度、水湿条件下,孢子囊借风雨传播,经气孔或表皮细胞间隙进入叶片,建立寄生关系。霜霉菌属喜冷性病害,在16℃的气温条件下最容易发生和流行,20℃左右病斑发展最快,24~25℃大量出现黄绿色枯斑。在气温忽高忽低、昼夜温差大、白天日照不足、夜间多雨露的天气情况下,霜霉病容易暴发成灾。
霜霉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品种抗性、栽培措施等均有关,其中的气候条件影响最大。气温在16℃~20℃,相对湿度高于70%,昼夜温差大或忽冷忽热的天气有利于病害发生。田间湿度大,夜间结露或多雾,即使雨量少,病害也会发生较快。华北一带多发生于4~5月及8~9月间。十字花科蔬菜连作的田块,由于土中菌量积累多,因而往往是病害早发和重发田块。基肥不足,追肥不及时会导致植株营养不良,抗病力下降。氮肥施用过量、生长茂密、通风不良、排水不良或过分密植的田块,株间湿度大发病重。
病菌经风、雨传播,从侵入到发展只需3~4d。霜霉病在田间开始发生时有明显的发病中心,由于潜育期短,主要靠气流传播,孢子数量又大,因此若环境条件合适,极易在短期内造成流行,给防治带来极大困难。甘蓝霜霉病在春季(3―5月)和秋季(9―11月)都可发生,但以春季为害最重。病叶上病斑初为淡绿色,以后病斑逐渐变为褐色至紫黑色,微凹陷,病斑受叶脉限制呈不规则形或多角形,叶背病斑上呈现白色霜状霉层。发病严重时病斑连片,叶片变黄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