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实染病:多发生在青果上,侵染初期在果顶上形成水浸状病斑,病斑扩展后形成褐色病斑,湿度大时病果上可见灰褐色霉层,通过风雨传播迅速扩大蔓延。空气干燥时病果呈干腐状,导致果实脱落。幼果主要是果柄、果面被侵染,严重时变褐干枯,形成僵果;成熟果实发病初期果实呈水渍状,后颜色加深,果实腐烂,表面产生浓密的灰色霉层。病菌最初从将开败的花或较衰弱的部位侵染,使花呈浅褐色坏死腐烂,产生灰色霉层。叶多从基部老黄叶边缘侵入,形成"V"字形黄褐色斑,或沿花瓣掉落的部位侵染,形成近圆形坏死斑,其上有不甚明显的轮纹,上生较稀疏灰霉。果实染病多从残留的花瓣或靠近或接触地面的部位开始,也可从早期与病残组织接触的部位侵入,初呈水渍状灰褐色坏死,随后颜色变深,果实腐烂,表面产生浓密的灰色霉层。
培育无病壮苗:实施苗床消毒,严格控制育苗条件,加强苗期水肥管理,培育壮苗、无病苗,从源头控制草莓灰霉病的发生。发病初期喷洒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乙·锰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64%杀毒矾M8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