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病发病规律是什么?

2025-05-26 17:31

小麦条锈病发病规律:气温在5-15℃时最适宜发育,有间歇小雨和雾露天气可助长发育。春季温度回升早,降雨多,雨量大,有利于该病发生。高温高湿的环境和感病品种易导致病害发生。雨后湿度大,传播较快:当气温上升至5℃时开始产生条锈病孢子,如遇春雨或结露,病害扩展蔓延迅速,极易引起春季流行。4-5月份如果雨水较勤且温度适宜,将有利于条锈病的发生与蔓延。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典型的远距离气流传播病害,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环。其侵染循环可分为越夏、侵染秋苗、越冬及春季流行四个环节。越夏区产生的夏孢子经风吹到麦区,成为秋苗的初浸染源。病菌可以随发病麦苗越冬。春季在越冬病麦苗上产生夏孢子,可扩散造成再侵染。种植感病品种面积大,是条锈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但条锈病是否流行还决定于菌源和气象因素,特别是雨量和湿度。条锈病菌在温度14-15℃(叶锈15-20℃)和有水滴和水膜的条件下侵染小麦。病菌在麦叶组织内生长,当有效积温在150-160℃时,便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在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前提下,菌量和降雨成为流行的两大重要条件。如果早春有雨而后期干旱或早春干旱后期有雨,则条锈病发生轻,或局部不流行。春季持续干旱,即使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由于越冬菌源不能顺利侵染,条锈病也不易流行。秋季越夏的菌源随气流传播到中国冬麦区后,遇有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即可侵染冬麦秋苗,秋苗的发病开始多在冬小麦播后1个月左右。秋苗发病迟早及多少,与菌源距离和播期早晚有关,距越夏菌源近、播种早则发病重。当平均气温降至1~2℃时,条锈菌开始进入越冬阶段。锈病发生时,可用30%吡唑醚菌酯复配戊唑醇悬浮剂30~40克/亩,或30%己唑醇8~12毫升/亩,进行防治。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