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病在10~25℃均可发生,能否流行取决于湿度和寄主的长势。低湿可萌发,高湿萌发率明显提高。因此,雨后干燥或少雨但田间湿度大,白粉病流行速度加快。较高的湿度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入。主要危害叶片,病后叶片变黄,后期出现白色粉斑,后期叶被覆盖。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该病极易发生。
防治方法:发病后使用15%粉锈宁乳油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喷药时间间隔3-5天,防治效果非常不错。冬瓜白粉病初期叶片、叶柄会产生白色近圆形粉斑状,随着病情加重会向四周不断扩散,病情严重时会布满整个叶片,后期会使叶片变成灰色,发病叶片变黄、变枯萎,有的发病后会长出黄褐色小点,也会使叶片变黑。
白粉病菌可在月季花或大棚及温室的瓜类作物或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田间再侵染主要是发病后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由于此菌繁殖速度很快,易导致流行。高温干燥有利于分生孢子繁殖和病情扩展,尤其当高温干旱与高湿条件交替出现,又有大量白粉菌及感病的寄主,此病即流行。白粉病的分生孢子在45%左右的低湿度下也能充分发芽,反之在叶面结露持续时间长的情况下,病菌生长发育反而受到抑制。
冬瓜栽培宜选择抗逆性强、品质优良、高产丰产、适合销售地消费习惯的品种。冬瓜喜温、耐热,为获得丰产,应选择冬瓜座果和果实发育的适宜气候条件栽植。播种育苗宜采取营养钵育苗,所需营养土要提前制备,可选用烤晒过筛的肥沃园土或火泥灰,腐熟猪、牛粪渣,谷壳灰等混合而成,三者体积比约为6:2:2,另可加少量氮磷钾复合肥,其加入量一般以控制在0.2%-0.3%为宜,并要求弄细混均。
整地施肥:为防止土传病害发生,应选择前作为非瓜类作物茬口。冬瓜的根系非常发达,且生长期长,为了获取较高产量,必须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要求疏松、肥沃,排灌便利,有机质丰富,pH值为6-6.5的沙壤土到粘壤土种植。定植:苗龄在30—40天,二叶一心至三叶一心,选根系发达,茎粗节短,叶厚色浓的苗定植。冬瓜的栽植密度因品种、栽培方式与栽培季节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