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褐斑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大豆壳针孢菌侵染引起,主要危害叶片。该病以孢子器或菌丝体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带菌引致幼苗子叶发病,病斑不规则形,暗褐色,上生很细小的黑点。翌年,遇环境条件适宜,在病残体上越冬的病菌释放出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先侵染底部叶片完成初侵染,后由病部产生的新生代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蔓延致上部叶片发病。侵染叶片的温度范围为16~32℃,28℃最适,潜育期10~12天。温暖多雨,夜间多雾,结露持续时间长发病重。严重时病斑愈合成大斑块,致叶片变黄脱落。大豆褐斑病主要通过气流传播,也可以通过病菌在土壤中越冬传播,还可以通过降雨、雨水、水流、昆虫和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大豆在久旱不雨时,因没有及时浇水抗旱,土壤墒情差,大豆根部非常难吸水满足生理生长需要,出现叶片发黄,卷缩,干枯,严重的枯萎死亡。解决办法是浇水缓解,浇水方法是第一二天要少浇,第三天再一次性浇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