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条件主要是床土过于粘重,偏碱,播种过密,覆土过厚,床温过高易发生立枯病。立枯病的病菌在土壤中存活,其发生与气候、苗床温度、土壤酸碱度、肥料等环境条件关系很大。防治水稻立枯病要以预防为主,创造促进水稻根系发育的良好条件,加强苗床管理,控制幼苗徒长,培育壮秧,增强植株抗病力,同时配合生物菌肥及药剂防治措施。
水稻立枯病主要因低温多湿、温差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播种量过大、秧苗细弱等多种因素所致,严重影响了水稻秧苗素质和水稻单产的提高。因此,必须采取以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水稻立枯病的发生和蔓延。种子和苗期湿度大是引发立枯病的主要原因,需晒种一两个太阳,泡种时选强氯精浸种,播种前土壤用80%的多菌灵或敌克松消毒处理,立针后及时干田。
防治立枯病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首先,精心选种与晒种,提高催芽技术,防止种子受伤,提高种子生命力和抗病力。其次,适期播种,播种密度不要过大,应在气温稳定通过6℃时播种,播种密度以300g/m2为宜,实际生产中播种量绝对不能超过500g/m。再次,做好苗床管理,防寒、保温、通风、练苗等环节的工作,提高幼苗抗病力,防止和减轻立枯病、恶苗病的发生。最后,加强田间管理,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炼苗环节,做到前保(出苗前保温)、中控(出苗后至3叶期控温)、后炼(3叶期至插秧前调温),提倡稀插早育苗,控制温湿度不徒长。一叶一心期保持温度25~30℃,尽量少浇水,第2叶期后必须使其逐渐适应寒冷条件,三叶一心期温度不超过25℃,土壤水分充足,但不能过湿。3叶期后白天应揭膜通风锻炼,夜间如果无霜冻最好也要揭膜使之经受低温,这样可以培育出抗寒力强的壮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