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白发病的发生条件?

2025-05-23 23:15

土壤湿度在40-50%间发病株率较高。苗期多雨时,粟白发病较严重;连作田菌源数量大或肥料中带菌数量多,病害发生严重;土壤墒情差,出苗慢,播种深或土壤温度低时,病害发生亦严重。白发病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肥料和附着在种子上越冬,越冬的卵孢子是每年发病初侵染的主要来源。在中国华北粟产区,越冬的卵孢子到第2年春天系统性侵染病株后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须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才能引起系统性的再侵染并产生大量卵孢子。

谷子白发病主要借土壤传播,土壤温湿度、播种深度及播种质量等土壤环境对其侵染发病有重要影响。低温潮湿土壤中种子萌发及幼苗出土速度均较慢,比较容易感染发病。土壤温度在11~32℃之间均能发病,最适发病温度为18~20℃,最低发病温度为10~12℃,最高发病温度为31~34℃,土温超过35℃则不发病。不同谷子品种对白发病的抗性不同,虽然目前在生产上尚无免疫品种,但应尽量选择人工接种条件下发病率较低的品种。由于谷子白发病病原卵孢子具有一定的休眠作用,在土壤中可存活2年以上,连作可使土壤中的菌量累积,发病重。播种深,出苗慢可增加受侵染的几率,因此一切不利于幼苗出土的因素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谷子白发病菌在土壤和种子表面越冬。苗期感病叶背产生灰白色霉状物,称灰背。生长期心叶不能展开谷叶发白,卷成筒状称白尖,病株直立枯死形似枪杆。病叶受害仅留叶脉分裂成细丝,呈白发病(典型症状)。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