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影响蹄、口腔等部位。病毒通过消化道、粘膜、乳头及损伤的皮肤传播。病羊经过1天至7天的潜伏期后,会出现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或拒食,脉搏和呼吸加快等症状。口腔、蹄等部位会出现水疱、溃疡和糜烂。严重病例可在咽喉、气管、前胃等黏膜上发生圆形烂斑和溃疡,上盖黑棕色痂块。绵羊蹄部症状明显,口黏膜变化较轻。
在唇内面、齿龈、舌面和颊部粘膜上发生蚕豆至核桃大的水泡,水泡破裂后形成边缘整齐的红色糜烂面,如继发细菌感染,即发生溃疡。在口腔发生水泡的同时,趾间和蹄冠皮肤红、肿,形成水泡,水泡破溃后留下红色糜烂面,以后结痂。如有细菌感染,则发生化脓,蹄不能着地,甚至蹄壳脱落。
羊猝狙是另一种疾病,发生于成年绵羊,特别是1至2岁的绵羊,常见于低洼、沼泽地区,多于冬春季节,常呈地方流行。区别在于,羊猝狙不会导致口腔和蹄部的水疱和溃疡。
预防羊口蹄疫的主要措施是每年进行疫苗注射。对于已感染的羊只,应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病毒扩散。治疗上,主要是对症治疗,如退烧、止痛、抗感染等,并注意营养支持,以促进羊只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