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抗病品种。2.深沟高畦,合理密植。3.清理田园病残体。4.移栽前用生物菌剂对土壤消毒。5.开花前用腐霉利熏剂熏棚,7-10天1次,连续2-3次。采用高垄地膜覆盖,有效通风排湿。在发病时期加大放风将湿度降低到50%以下,后闭棚将温度提高到35℃,闷棚2小时,然后放风降温,连续闷棚2-3次可起到明显抑制作用。及时将病叶病花病果等摘除。环境适宜时,病原菌菌核萌发产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助气流、棚室内水汽和露水进行传播。分生孢子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萌发产生芽管,通过伤口侵入草莓植株,此为初次侵染;发病部位在潮湿的环境下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次感染。大棚连作田块病残物多,草莓发病旱且重,病害始见期比新建棚地提早约30天;偏施氮肥,草莓生长旺盛,叶面大而嫩绿易患灰霉病;过度密植,栽培垄过低,植株基部老叶多,以及垄土积水,棚内通气不良都会引起发病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