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的传染源主要为病畜和带菌动物。患病动物的肢、蹄、黏膜出现坏死病变,病菌随渗出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皮肤、黏膜和消化道一旦发生损伤,就可能感染发病。牛群密集拥挤,或长期在低洼潮湿地放牧,采食带刺植物等,可促使本病发生。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为1-3天,病型因受害部位不同而有所不同:①腐蹄病。多见于成年牛。病初跛行,蹄部发热肿胀,流出恶臭的脓汁,极为疼痛。不久趾间或蹄后部皮肤出现坏死区,并逐渐向上向深部蔓延,甚至波及关节,严重者可引起蹄匣脱落,出现发热、厌食等全身症状,可发生脓毒败血症而死亡。②坏死性口炎。又称“犊白喉”,多发生于犊牛。病初厌食、体温升高、流涎。颊、齿龈、软颚、舌缘及喉头等处的黏膜发生坏死,坏死灶表面附有污褐色粗糖的假膜,假膜脱落后露出溃疡面。如病灶发生于喉头、气管,可致呼吸困难;如转移至肺,可引起坏死性支气管肺炎;如转移至肠,可引起坏死性肠炎而呈现下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