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中或混在种子中越夏。据试验,每克油菜种子中有卵孢子6~41个,多者高达1500个。将卵孢子混入油菜种子中播种,发病率大幅度提高,且多引起系统侵染,产生龙头拐症状。越夏的卵孢子萌发产出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侵染油菜引致初侵染。在被侵染的幼苗上形成孢子囊堆进行再侵染。冬季则以菌丝和孢子囊堆在病叶上越冬。翌年春季气温升高,孢子囊借气流传播,遇有水湿条件产生游动孢子或直接萌发侵染油菜叶、花梗、花及角果进行再侵染。油菜成熟时又产生卵孢子在病部或混入种子中越夏。在田间主要通过雨水、灌溉水和农事操作进行传播和再侵染。若冬季温度偏高,翌年春季2-3月份温度回升缓慢,或春季出现倒春寒,削弱油菜的抗病力,则病害出现早、易流行。2-4月降雨量大、雨日多,田间相对湿度高,田间排水不良、连作地的病害发生重。连作地或前作为十字花科蔬菜,由于土壤菌源量大,发病重;前作为水稻,土壤中的病菌大部分死亡,发病轻。早播油菜比适期晚播的油菜发病重。偏施氮肥和低洼潮湿的油菜田发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