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小斑病的特征有哪些?应该怎样管理

2025-05-18 11:23

玉米小斑病病原菌为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大多发生在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丘陵区。此病除危害叶片、苞叶和叶鞘外,对雌穗和茎秆的致病力比较强,可造成果穗腐烂和茎秆断折。其发病时间也比较早。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半透明水渍状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5-162-4毫米大小的椭圆形褐色病斑,边缘赤褐色,轮廓清楚,上有二、三层同心轮纹。病斑进一步发展时,内部略褪色,后渐变为暗褐色。天气潮湿时,病斑上生出暗黑色霉状物(分生孢子盘)。叶片被害后,使叶绿组织常受损,影响光合机能,导致减产。

玉米小斑症状从玉米幼苗到成株期均可发生,以抽雄和灌浆期发病为重。叶片、叶鞘、苞叶和果穗均可受害。病斑主要集中在叶片上,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病斑初呈水浸状,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色泽较深轮廓清楚,有时病斑可见2~3个同心轮纹。

管理措施包括因地制宜选种抗病杂交种或品种;加强农业防治清洁田园,深翻土地,控制菌源;摘除下部老叶、病叶,减少再侵染菌源;降低田间湿度;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力。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间隔7—10天一次,连防2—3次。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