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早疫病发病规律是什么?

2025-05-17 15:47

马铃薯早疫病是由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真菌侵染所致,病菌随病残组织在土中越冬,也可在薯块的病斑上越冬。分生孢子可以长期存活,借风雨传播,在寄主生长期间进行多次重复侵染。高温对早疫病菌的侵染有利;退化、衰弱的植株下部老叶易发病;瘠薄和缺肥的地块发病重。

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土壤病残体及薯块上越冬。第二年薯块发芽后即可侵染。出苗后发病的秧苗或植株产生症状,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经风雨气流传播又可引起多次再侵染,使病情逐渐加重。病菌易侵染老叶片,导致马铃薯早疫病的病害发生。

在生长季节,马铃薯叶上病斑产生的孢子,可由风、雨、昆虫等分散传播,侵染四周的健康植株。叶面湿润时,降落在叶片上的孢子萌发,由气孔和伤口侵入,几天后就形成新的病斑,病斑上又产生孢子,分散传播。在一个生长季节里,可以反复发生多次侵染,以致造成全田发病。

降雨有利于孢子形成,雨后2~3天,空中飞散的孢子数量明显增多,孢子传播高峰期后10~20天,田间发病数量急剧增多。生长早期雨水多,有利于早疫病流行。重茬地,邻近辣椒、番茄棚室的田块,菌源较多,发病早而重。土壤瘠薄,植株脱肥,生长不良,抗病性降低,发病加重。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