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灰斑病发病症状,发病原因

2025-05-16 19:28

玉米褐斑病是近年来为害玉米较重的一种叶部病害,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初为白色至黄色小斑,渐渐变成褐色或红褐色,圆形或椭圆形,隆起成疱状,有时相互愈合成不规则大斑,病斑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粉红色。后期病斑表面破裂,散出褐色粉末。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茎上病斑多发生于节的附近,遇风易倒折。

发病原因包括土壤中及病残体组织中有褐斑病病原体菌;高感品种连作时,土壤中菌量每年增加5~10倍;用有病残体的秸秆还田,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堆肥或带菌的农家肥使病菌随之传入田内,造成菌源数量相应的增加;玉米5~8片叶期,土壤肥力不够,玉米叶色变黄,出现脱肥现象,玉米抗病性降低;空气温度高、湿度大。夏玉米区一般6月中旬至7月上旬若阴雨天多,降雨量大易感病。

玉米灰斑病病菌主要为害叶片。初始病斑在透射光下呈针尖状褪绿的黄色小斑点,1周后,感病品种上形成长矩形病斑,长1-6cm,宽0.2~0.4cm,宽度受叶脉限制,多数沿玉米叶脉扩展。病斑交界处清晰。病斑中央灰色,边缘具褐色坏死线,叶片两面均可产生灰色霉层,以叶背面居多。湿度大时,病斑背面生出灰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严重年份,植株叶片枯死早衰。

病菌主要以子座或菌丝随病残体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以后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不断扩展蔓延。玉米灰斑病是一个空气传播的病害。病原菌在本地病残体越冬。分生孢子从植株的下部向上部传播,然后在株间传播。

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下部叶片会出现青灰色水渍状病斑,然后向两端扩展,最后形成长梭形病斑,如果湿度高,病斑会长出灰黑色霉状物,在病斑相连时,叶片会枯死。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