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型猪瘟表现为高热稽留(41~42℃),食欲减退,偶尔呕吐,嗜睡、挤堆,呼吸困难,咳嗽,结膜发炎,两眼有脓性分泌物,全身皮肤黏膜广泛性充血、出血,皮肤发绀,尤以肢体末端(耳、尾、四肢及口鼻部)最显著。先短暂便秘,排球状带黏液(脓血或假膜碎片)粪块;后腹泻排灰黄色稀粪。大多在感染后5~15天死亡,小猪病死率可达100%。
慢性型猪瘟体温时高时低,呈弛张热型,便秘或下痢交替,以下痢为主,皮肤发疹、结痂,耳、尾和肢端等坏死。病程长,可持续1月以上,病死率低,但很难完全恢复。不死的猪,常成为僵猪,多见于流行中后期或猪瘟常发地区。
温和型猪瘟多年来在一些地区散发,因其潜伏期长,症状较轻不典型,病死率一般不超过50%,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称为“温和型”猪瘟。病猪呈短暂发热(一般为40~41℃,少数达41℃以上),无明显症状。母猪感染后长期带毒,受胎率低、流产、死产、木乃伊胎或畸形胎;所生仔猪先天感染,死亡或成为僵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