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播种后遇到降雨,造成土壤积水,则易发生根腐病。一般状况下,根腐病发病率较低,不会造成严重的生产问题,但在特殊环境条件下,也出现过植株死苗率高达80%的情况。引起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较多,发病特点也不尽相同。玉米根腐病发病条件是:1.土壤中有病残体。2.温湿度适宜,一般在18一25℃左右。3.田间积水重、时间长。4.偏施氮肥。一是玉米播种后频繁降雨,低温环境、土壤板结,透气性差,造成根系、苗子生长弱,容易感染发病;二是选用了易感病品种,如中金368、豫玉22、长单48等易感品种;三是地势低洼、易积水的地块和秸秆还田量大的地块,因土壤中菌原积累多容易感染病害。主要由立枯丝核菌,串珠镰刀菌,禾谷镰刀菌这三种病菌引起的。比较黏重的土壤,不肥沃的土壤,还有实行了秸秆还田的方式种植的玉米,玉米连作地种植加上秸秆还田的病株和连作地里的土壤病菌同时出现,那么病害发生就比较严重。玉米根腐病的病原菌萌发的温度在18-25度左右,播种后温湿度不稳定,播种后可能出现玉米种子和病菌萌发的时间同在一起出现,那么感染的几率就比较大。玉米根腐病病可由腐霉、镰刀菌、疫霉等多种病原侵染引起。病菌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病菌从根茎部或根部伤口侵入,通过雨水或灌溉水进行传播和蔓延。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积水、连作及棚内滴水漏水、植株根部受伤的田块发病严重。年度间春季多雨、梅雨期间多雨的年份发病严重。由丝核菌引起的根腐病,病斑主要发生在须根和中胚轴上,病斑褐色,沿中胚轴逐渐扩展,环剥胚轴并造成胚轴缢缩、干枯。病害侵染严重时,可导致幼苗叶片枯黄直至植株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