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在稻田附近的背风向阳的田埂、沟边的石块下和禾本科杂草间或根际的土块下越冬。越冬成虫于5月中下旬开始活动,聚集在杂草上,当稻田插秧后,成虫则转移到稻田幼苗嫩叶上开始为害叶片,沿叶脉纵向取食叶肉。幼虫6月中旬开始为害,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盛发期,7月上旬开始化蛹,7月中旬羽化为成虫,8月中旬转移到越冬场所越冬。成虫在晴天暖和的天气比较活跃,而幼虫怕干燥,多于早晨或傍晚由心叶内上升到叶片上造成许多白色纵痕,严重时全叶变白,以至破裂、腐烂,造成缺苗。一般山区、半山区比平原区稻田发生重;稻苗生育期间阴雨连绵有利于成虫和幼虫的发生与为害。
水稻负泥虫的发生规律是每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在背风向阳的稻田附近的山坡、田埂、沟渠边等杂草上或根茬边土缝内越冬。第二年,越冬成虫先先在勾边杂草上取食,插秧后便迁移到田间进行为害。在南方稻区,越冬成虫在3~4月恢复活动,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活动盛期,初期取食蛰伏场所附近的游草等禾本科杂草,随后迁入水稻秧田及本田,交尾产卵,幼虫孵化后取食为害,4~6月份是为害期,5月中下旬幼虫盛发,为害早稻本田。5月下旬、6月初开始化蛹,6月上中旬当年羽化的新成虫渐多。冬春温暖雨,适于越冬成虫生存,基数就大,发生亦提早,受害会加重。4~6月份多雨亦有利其发生为害,而高温则对其有抑制作用。多发生于山区和半山区,特别是山谷阴坡稻田。凡离山较远、阳光充足的稻田,发生就少,平原地区,极少发生,甚至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