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溃疡病是一种低温、高湿性病害,容易在冷凉、湿润地区发生并造成大的危害。病原菌具有寄生性弱,腐生性强的特点,可以在土壤中潜伏2年以上,在植株上主要在枝干的剪口等受伤部位发病或潜伏。发病组织不管是皮层、木质部,还是中心髓都可以潜伏病原菌,其中皮层部位的病菌繁殖最活跃,并最先开始进行活动。
猕猴桃溃疡病菌对高温适应性差,在气温5℃时开始繁殖,15-25℃是生长最适宜温度,在感病后7d即可见明显病症,30℃时短时间也可繁殖,但经过39h即死亡,感染病菌叶片在5℃可以发病,15℃条件下病菌迅速扩大,在猕猴桃病株树体溢出液中该菌生长旺盛,28℃时病斑扩大不明显,30℃以上则不发病。
猕猴桃溃疡病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只要是影响到树体健康的因素都会引发溃疡病。从多年来发病调查情况看,施肥偏氮、过量施用化学肥料及未经腐熟的生粪、使猕猴桃根系变色、根系衰弱,是猕猴桃溃疡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其发病病程为:首先,应该是根部先表现出根系变色、根系衰弱。其次,地上表现出溃疡病的症状。再次,树体储藏营养的后效在促进枝条生长,普遍认为根系还好,在上面怎么施药都无济于事,关键是根部问题没有根除。
猕猴桃溃疡病菌致病力较弱,其发生必须首先要有伤口的出现,如冻伤、雹伤、擦伤、剪口伤、裂皮等,溃疡病病菌才能从伤口侵入发病。随着温度升高,病害受到高温的抑制,主干和枝蔓逐渐停止发病,病菌进入潜伏期,而叶片、花蕾和花瓣上则开始发病。谢花期由于温度较高,病害扩展缓慢,秋季果实成熟前后,一般在9月中旬,若阴雨天气较多,又会开始发病,但以春季发病最为严重,损失最大。
猕猴桃溃疡病主要危害叶、果实及枝蔓,严重影响果实产量和果实品质。发病多从茎蔓幼芽、皮孔、落叶痕、枝条分叉部开始,初呈水渍状,后病斑扩大,色加深,皮层与木质部分离,用手压呈松软状。后期病部皮层纵向线状龟裂,流清白色粘液。该粘液不久转为红褐色。病斑可绕茎迅速扩展,用刀剖开病茎,皮层和髓部变褐,髓部充满乳白色菌脓。受害茎蔓上部枝叶萎蔫死亡。
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病原因包括气候因素、修剪方式、树龄和树势、园间生产管理差异等。气候因素如冰雹、台风过后,往往会爆发溃疡病,因为冰雹、台风损坏叶片、枝干,树体出现伤口。修剪枝条留下的伤口没有愈合好,病菌趁虚而入。多年的老树,树势弱易上病。春天雨水多,蹿的条子多,消耗了大量养分,树体的贮备养分少。结果多,负载重的果树易上病。
猕猴桃溃疡病的根治方法包括改善施肥方式,避免偏施氮肥和高浓度复合肥,增加有机肥的使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树体抗病能力。同时,注意修剪方式,避免造成大的伤口,及时处理冻害、雹害等造成的伤口,减少病菌侵染的机会。加强园间管理,合理密植,保持通风透光,减少病害的发生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