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斑病的病菌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或以菌丝体潜伏于病残组织中越冬,成为翌年发病初侵染源。第二年孢子萌发,进行初次侵染,感病后的植株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侵染玉米,在病株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发病适宜温度26—29℃,产生孢子最适温度23—25℃。孢子在24℃下,1小时即能萌发。遇充足水分或高温条件,病情迅速扩展。玉米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湿度高,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潮湿、土质黏重、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不良等凡使田间湿度增大、植株生长不良的因素都有利于发病。土壤贫瘠、漏肥严重、后期缺水、导致植株脱肥早衰的田块,往往发病较早、较重。低洼地、过于密植荫蔽地;连作田发病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