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菌通过带菌土壤、病株残体、带菌杂草以及带菌土杂肥和粪肥传播,借助雨水、灌溉水、农具、昆虫等媒介扩散,在土壤中可存活14个月至8年。病菌从植株根部伤口及自然伤口侵入,在维管束内繁殖并分泌毒素,导致导管堵塞,植株失水萎蔫。随后病菌进入皮层与髓部薄壁组织的细胞间隙,使其崩解腐烂并再次散出,形成重复侵染。病菌主要在土壤、病残体及未腐熟的堆肥中越冬,带菌杂草和用病株做饲料的牲畜粪便也是传染源,成为翌年的主要初侵染源。
病原从寄主植物的根部、茎部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通过皮层进入维管束,并在其中蔓延,同时侵入皮层和髓部薄壁组织的细胞间隙。病原分泌的果胶酶分解细胞间的中胶层,导致细胞腐烂。病根、病茎腐烂后散布于土壤,借助流水、人畜、农具、昆虫等传播。病害在花生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花期达到发病高峰。普通丛生型品种发病较重,高温、时晴时雨及雨后骤晴有利于病害的流行。连作地、黏土、土层浅、有机质含量低、排水不良、保水保肥差的地块发病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