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在土壤中越冬,腐生性强,可以在土中生存2-3年,大水漫灌且遇到地温过高最易发病。病菌主要在种子和土壤中的病残株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的来源。如果病株作为饮料或荚果壳饲养牲畜后粪便,以及混有病残株所积造的土杂肥也能传播蔓延。在田间传播,主要是靠田间雨水径流,其次是大风,不过农事操作过程中携带病菌也能传播。花生茎腐病的发生特点:该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株和种子上越冬,是来年初侵染的主要来源。粪肥也可传染。田间传染主要靠雨水径流、大风、农事操作等。病菌侵染最有利时期为苗期,其次为结果期,整个花期不利侵染。发病高峰期为6月中下旬与8月上旬至9月上旬。发病的轻重与种子质量、栽培条件、气候有密切关系。使用霉捂种子,花生地连作,使用病肥发病都重。气候条件,10天之内在5厘米处的地温稳定在20~22摄氏度时,田间即出现病株。23~25摄氏度时,相对湿度60%~70%,旬降雨量10~40毫米,适宜该病发生。在多雨潮湿年份,特别是收获季节遇雨,收获的种子带菌率较高,因此,不仅是病害的主要传播者,而且通过引种还可以远距离的传播。花生茎腐病的病害菌可以一般寄藏田间30公分的土壤中、病株残枝、果壳、种子、未腐熟的农家粪肥等中越冬,等到第二年春季地温回升到20度以上时,病害菌即可大量繁殖侵害,造成花生发生茎腐病,并且可以借助雨水、浇水、大风、农具机械以及田间管理等进行传播蔓延,23-25的温度、60%以上的土壤湿度,最容易发生花生茎腐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