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病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越夏。在翌年温湿度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萌发通过气流或雨水落在寄主叶片上,形成分生孢子飞散传播,进行再侵染。发病初期叶片局部产生圆形小白粉斑,后逐渐扩大为不规则形、边缘不明显的白粉状小霉斑。发生严重时,数十个白粉病斑汇集连成一片,但很少布满整张叶片,最后造成叶片发黄。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丝瓜白粉病发生盛期主要在4月上中旬和6月下旬。田间流行温度16-25℃,相对湿度80%左右。保护地栽培因通风不良、栽培密度过高、氮肥施用过多、地势低洼的田块发病较重。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发病环境,日均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45-95%;最适感病生育期在成株期至采收期。发病潜育期58天。病菌对湿度的适应范围极广,相对湿度25%以上即可萌发。叶片染病,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生,发病初始时在叶面或叶背产生白色粉状小圆斑,后逐渐扩大为不规则形、边缘不明显的白粉状霉层粉斑。白色粉状物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及无色透明的菌丝体。发生严重时,多个粉斑可连接成片,甚至布满整张叶片。发病叶片的细胞和组织被侵染后并不迅速死亡;将病部粉层抹去,一般只表现为褪绿或变黄。发病中后期白色粉状霉层老熟,呈灰色或灰褐色,上有黑色的小粒点,即病菌的闭囊壳;发病末期病叶组织变为黄褐色而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