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潜叶蝇一年发生代数多,表现为世代重叠。成虫昼伏夜出,晴天活动频繁,飞翔力强,具有趋蜜习性。产卵有选择性,多产于稻叶尖端,每次产卵3-5粒,多者10余粒,雌虫一生可产卵47-665粒不等。幼虫主要危害期是6月上、中旬(插秧后10-20天)。初孵幼虫以口钩刺吸叶面表皮潜入叶肉,形成细长、弯曲的潜道。叶片平伏水面的植株有利于幼虫转株为害,往往加重危害。幼虫老熟后多自稻叶向茎基部转移或在叶尖的虫道内化蛹,之后羽化为成虫。潜叶蝇在周围杂草丛生、蜜源植物丰富的稻田发生严重,插秧早、灌水深的稻田也易受害。在北方一年发生4~5代,以成虫在水沟边、杂草上越冬。第二年成虫先在杂草上繁殖,并于秧田揭膜后,1代幼虫为害秧田;2代幼虫为害本田,以水稻返青后为害幼嫩分蘖上的叶片。成虫羽化后当天交配,第二天产卵,卵多产在下垂或平伏在水面的叶尖上。幼虫潜叶为害也在水面叶上,因此深灌水或秧苗瘦弱的稻田受害较重。待水稻缓苗后,植株发育健壮,基本不再受害,成虫逐渐迁至杂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