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苗前引起种子腐烂,出苗后由于根或茎基部腐烂而萎蔫或立枯,根变褐软化,直达子叶节。真叶期发病,茎上可出现水渍斑,叶黄化、萎蔫、死苗,侧根几乎完全腐烂,主根变为深褐色。成株期发病,枯死较慢,下部叶片脉间变黄,上部叶片褪绿,植株逐渐萎蔫,叶片凋萎但仍悬挂在植株上。后期病茎的皮层及维管束组织变褐。受害植株主根和茎基部初生水渍状病斑,后发黑腐烂,侧根枯朽,皮层易脱离,烂根表面有致密的白色霉层,是病菌的菌丝体,以后变成黑色颗粒,这是病菌的菌核。病茎水分蒸发干后,变灰白色,表皮破裂如麻丝,内部有时也有鼠粪状黑色颗粒。初期茎基部或胚根表皮出现淡红褐色不规则的小斑,后变红褐色凹陷坏死斑,绕根茎扩展致根皮枯死,受害株根系不发达,根瘤少、地上部矮小瘦弱,叶色淡绿,分枝、结荚明显减少。根腐病该病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并造成为害,减产幅度一般在25%以上。主要症状是茎基部出现黑褐色病斑,并向上不同程度扩散至下部侧枝,使病茎髓部变褐,叶柄基部缢缩,叶片下垂,但不脱落。肥料要腐熟,并撒施均匀。地温应控制在20~30℃,地温保持在16℃以上,注意提高地温,降低土壤湿度,防止出现10℃以下的低温和高湿环境。缺水时可在晴天喷洒,切忌大水漫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