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螟在一般发生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70年代以前—80年代中,年发生2代,年亩虫量1000条左右;第二阶段:80年代后至90年代中期,年发生3代,年亩虫量在3000-4000条水平;第三阶段,90年代末至今,年发生不完全4代,亩虫量高达50000-70000条。水稻二化螟防治指标:上年秋季调查白穗率达到1%以上,可诱杀成虫防治;当年分蘖期枯鞘率达到1%以上时,需田间施药防治幼虫。
二化螟的危害及其防治。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发生二化螟为害的症状表现是不同的。分蘖期受害,出现枯心苗和枯鞘;孕穗期至抽穗期受害,出现枯孕穗和白穗;灌浆期至乳熟期受害,出现半枯穗和虫伤株,秕粒增多,遇大风易倒折。为害初期,幼虫先群集在叶鞘内侧蛀食,叶鞘外面出现水渍状黄斑。后叶鞘枯黄,叶片渐死,称为枯梢期。幼虫蛀人稻茎后剑叶尖端变黄,严重的心叶枯黄而死,受害假茎上有蛀孔,茎内多黄色虫粪,孔外虫粪很少,稻秆易折断。
二化螟防治指标:当亩虫量达到5000条以上,必须用药防治;当田间枯鞘率达到5-10%,应立即施药防治。坚持按防治指标适时用药。防治分蘖期二化螟,当枯鞘株率达3%或枯鞘丛率5%时用药;防治穗期二化螟,如上代亩平残留虫量500条以上,当代卵孵盛期与水稻破口期相吻合时(每亩卵块数达到50块),在卵孵始盛期至高峰期用药防治(氯虫苯甲酰胺、氟铃脲两类农药要提前到卵孵始盛期)。主害代防治争取大面积一次用药防治过关,一类防控区有几个蛾蜂时,可按“压前峰控后峰”策略适当增加防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