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叶霉病的发病规律是怎样的?

2025-04-30 08:20

该病菌喜高温高湿环境,发病最适温度为20-25℃;在一定温度下,相对湿度越大(大于80%),发病越重,在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该病易盛行。重茬地、排水不畅、植株茂密、通风不良、空气湿度大的地块易发病。病菌以菌丝体或菌丝块在病残体内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菌丝潜伏于种皮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从病残体上越冬的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以气流传播引起初侵染,另外,播种带菌的种子也可引起初侵染。该病有多次再侵染,病菌萌发后,从寄主叶背面的气孔侵入,菌丝在细胞间蔓延,并产生吸器伸入细胞内吸取水分和养分,形成病斑。环境条件适宜时,病斑上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不断再侵染。病菌也可从萼片、花梗的气孔侵入,并能进入子房,潜伏在种皮上。

温、湿度对发病影响较大。病菌发育最适温度20~25℃。相对湿度高于90%,有利病菌繁殖,发病重;相对湿度在80%以下,不利孢子形成,也不利侵染及病斑的扩展;气温低于10℃或高于30℃,病情发展可受到抑制。在高温、高湿条件下,从开始发病到普遍发生只需要半个月左右。保护地过于密植,整枝搭架不及时,浇水过多,通风不良,郁闭、高湿,发病严重。阴雨天气或光照弱有利病菌孢子的萌发和侵染。而光照充足,温室内短期增温至30~36℃,对病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番茄品种间抗病性具有差异。

番茄叶霉病菌的致病性分化最为繁杂,存在许多生理小种,这给抗病育种和抗病品种的使用带来很大困难。该病由真菌中的褐孢霉菌浸染所致,病菌以菌丝体或菌丝块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来年春季,越冬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从叶片、萼片、花梗等部位侵人,引起发病。以后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引起再浸染,使病害蔓延、扩散。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