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叶斑病是一种由球座尾孢菌和花生尾孢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影响花生叶片、叶柄、茎和花轴。病害初期,叶片上会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的病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可能融合成大型不规则斑块。叶柄、茎和花轴上的病斑则呈线形或椭圆形,深褐色至黑褐色,有时外围有浅黄色水渍状晕圈。
防治花生叶斑病的方法主要包括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农业防治措施包括清除田间病残体和进行轮作换茬。收花生时,应尽可能将病残体或落叶收集起来,作为牲畜粗饲料。播种前应及时处理堆放的花生秧垛,以消灭病害的初次侵染源。花生叶斑病的寄主单一,只侵染花生,因此与甘薯、小麦作物隔年轮作或与水稻进行水旱轮作,都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药剂防治方面,在花生生育期内,自始花起根据病情每10~15天喷1次药,连续喷2~4次,每次每亩喷药液50~75升,能达到预防和控制病害发展的效果。常用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5%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80%代森锰锌4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波尔多液200倍液。生育后期不要喷施多菌灵,以防诱发锈病。此外,采用进口的12.5%“消斑灵”每次每亩32克兑水60升,于7月中旬至8月上旬共喷两次,防病效果达85.81%,而且不会诱发后期锈病的发展。还可应用抗枯宁500倍液于6月底至8月中旬,每15天叶面喷施1次,每次用药75毫升,共喷4次。并在首次叶面喷药时用100升药液灌墩,防治效果较好。
选择抗病性品种,避免重茬连作,可与玉米、水稻连作。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施足底肥,及时追肥,并补充钙素,促进花生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花生收获后及时清除遗留田间的病菌残体,对有病菌残体的地块应及时翻耕,以加速病菌残体的分解,种花生前要把田间花生秧处理完,以防止病菌浸染花生。